欢迎访问中医药文化网官方网站!
 首页>>新闻中心

古往今来团结情 乡村振兴同奋进——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刘堡镇民族团结轶事

2022-08-28 浏览:1037

来源:甘肃农民报  

       刘堡镇位于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中部,下辖18个行政村82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8400多人,回族人口约15000人,占81.2%。近年来,刘堡镇着力构建和睦相处、互助友爱、团结进步的新型民族关系,全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新刘堡,在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积极作为,各项工作全面推进,全镇经济社会呈现出了高标准、高质量的发展态势。

微信图片_20220828102752.jpg

  刘堡镇“民族团结一家亲”一角。新甘肃·甘肃农民报通讯员 刘继斌 摄

        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已自觉将维护民族团结的大道理融入到了爱亲人、爱邻居、爱同事、爱同学的实际行动中。古往今来,在刘堡镇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各民族和谐融洽、携手共进,共同谱写出了一曲曲团结的乐章、一段段感人的事迹。

       教育是百年大计 更是连接民族团结大义的纽带 

       刘堡镇群众自古就有尊师重教、注重家风传承的传统,而对知识的向往、接受更好的教育,更是成为了促进民族团结的纽带。

       新中国成立之前,刘堡镇一带经济、文化、教育都极度落后。相传清朝同治年间,当地廪生刘耀祖赶往金城兰州应试武举,在目睹了外界的发展变化后,他深刻认识到家乡教育的落后,为此,他暗下决心兴办教育事业,让更多的刘堡人开阔眼界,改变家乡封闭落后的面貌。回乡后,他邀请陕西周姓先生在自己家中开办私塾,始有本村子弟刘钧、刘肇伶和刘建业三人跟随学习,后来,随着刘耀祖开办的私塾影响力日益扩大,吸引了周边越来越多的孩童接受了启蒙教育,其中就包括邻村的回族同胞子弟。

       清末,陕西汉族人蔡金贵(修职侍郎贡生)定居在张家川,晚年的他拿出自己的积蓄大办教育事业,为贫困子弟兴办私塾四处,其中就有刘堡义学,当地回汉群众子弟前来读书者众多。与此同时,刘耀祖弟子刘肇伶也自己出资办了一所私学,广收当地回汉子弟读书学习。 由此而始,刘堡兴起了办教育之风,此后,当地的读书人也越来也越多,读书成为了一种时尚,家境稍好的人大都将孩子送去读书,当地一时人才辈出,后人为纪念蔡金贵办学,曾自发为他修建祠堂,以示对他兴办教育的感怀。新中国成立后,义学被改造成为公立学校,刘堡义学就是现在的刘堡中学。

微信图片_20220828103149.jpg

 刘堡镇民族团结宣传牌。新甘肃·甘肃农民报通讯员 刘继斌 摄

        除了刘耀祖和蔡金贵,当时在刘堡办学的还有一位汉族人高攀桂,人称“高老爷”,系清代秀才。他为人正直、善于交际、爱徒如子,大部分学生在他的教诲下受益匪浅,有的成为当地精英名流,如王楷儒、马少山、马仰融等;有的成为书法名家,如杨维恒。

       高攀桂一生含辛茹苦,为民族团结大义奔走。在他逝世后,阿阳小学全体师生、东川群众千余人参加了追悼大会。马仰融为报答老师教海之恩,送挽联一副,联曰:“教诲深恩尚未报,音容常在痛难逢”。

       纵观古今,沧海桑田。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刘堡各族群众因教育而结下的师生情、友谊情最终都转化成了浓浓的民族团结情,这份特殊的情谊由古至今不断传递下来,成为了新时代连接民族团结进步的一条纽带。

       柳编越拧越紧 感情越拉越深 改革开放前后,由于人们的经济收入来源单一,刘堡及周边几个村庄的群众为了增加点经济收入,在农忙之余,他们深入关山采割柳条,运输回来后,经过一道道工序,在一双双勤劳巧手的编织下,柳条摇身一变成了簸箕、背篓、提篮、针线蒲篮等生产生活用具。出售所得收入,既为贫瘠乡村的各家各户换来布匹、茶叶、食盐等生活物资,也养活了一代代生于此、长于此的各族群众。

       当时由于各家劳力所限,而采割柳条和运输又是很费力的活,在这一过程中,刘堡群众自发团结起来,拧成一股绳,你帮我割柳、我帮你掀车,在劳动生活中大家形成了最淳朴的友谊,也结下了深厚的民族感情。

 微信图片_20220828103438.jpg

 刘堡镇丰银村观光步道。新甘肃·甘肃农民报通讯员 刘继斌 摄 

       作为当年割柳人中的一员,据刘堡村群众刘三娃回忆,1985年前后,他割柳回家的途中,由于上坡时用力过猛,拉断了架子车的拉绳,就在车子快要侧翻时,他遇到了峡沟村回族群众马有生。“要不是马有生合力帮我把架子车稳下来,我就被压在下面了,当时他的手擦掉了一层皮,鲜血直流。为了编柳,大家都吃了不少苦。现在生活好了,我和马有生走得比以前还近,就像亲兄弟一样,逢年过节,我们都还来往哩。”回忆起过往,刘三娃总是满满的感动。

      因为刘堡村群众所编织的簸箕、背篓等质量好,深受十里八乡人们的喜爱,在鼎盛时期还曾远销西北各地,改革开放后特别是80年代中期,经天津外贸公司和张川县外贸公司合作,组织刘堡各村的柳编能手,通过培训改进了编织工艺,编成的带有浓浓民族风情的果篮等产品还参与了工艺展览和出口创汇,这在当地一时成为美谈。

      富民产业绘就民族团结进步新画卷 

       近年来,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立足城郊区位优势,刘堡镇紧紧围绕张家川县“4+2”产业体系建设,把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发展乌龙头、食用菌、特色果蔬、牛羊养殖等特色种养业,建成张家川县中部蔬菜产业园、张家川县中部肉牛产业园区、香菇产业园、反季节乌龙头种植园、草莓采摘园,着力打造乌龙头之镇和县城菜篮子基地,优化全镇产业结构,壮大村集体经济,同时带动全镇乃至县城周边富余劳力实现就业,努力增加各族群众收入,在以产业促发展、以发展促团结中真正树立起了“刘堡样板”。

    “窑儿村海拔相对较高,夏季短而不热,雨热同季,昼夜温差大,利于乌龙头生长。”作为张家川县“知名野菜”,说起品质最好的乌龙头,人们都会想到刘堡镇窑儿村,而提起乌龙头种植能手,人们最先想到的窑儿村党支部书记马甲平。

     “一人富了不算富,大家富了才算富。”2016年,在马甲平的带领下,窑儿村整合以往各自为政、单打独斗的局面,注册成立了张家川县绿野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带动全村群众种植乌龙头,把大家的拳头握在一起,利用集体智慧争夺市场话语权,培育品牌、规模发展,经过几年的发展,窑儿村种植乌龙头的面积达到1300多亩,年创收达200多万元,真正成为带动当地群众稳定增收的富民产业。

微信图片_20220828103731.jpg

初具规模的张家川中部蔬菜产业园。新甘肃·甘肃农民报通讯员 刘继斌 摄 

        2020年4月,在农业农村部发布第290号公告中,张家川乌龙头获得“中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认证,这不仅仅标志着张家川乌龙头有了走出国门的“身份证”,同时,沉甸甸的镀金名片也为张家川乌龙头销售又打开一扇“大门”。2022年5月,甘肃省农业科学院畜草与绿色农业研究所主任、研究员董俊一行来张家川县,就乌龙头高钙茶新产品研发项目与刘堡镇绿野种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进行洽谈。

       从部分试种到全县推广大面积种植,在不断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促进群众增收致富的路上,刘堡镇围绕“特别特”“独一份”“错峰头”农副产品做文章,不断提高乌龙头种植标准和产出品质,并在研制乌龙头茶等高附加值产品上取得了可喜成果。而在这一过程中,马甲平不但与乡亲们享受到产业发展带来的红利,更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乡土创业者、见证了一份份浓浓的民族团结情。

       作为张家川县张棉驿乡庙川村绿创生态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张岁平每次提起马甲平都会说:“他是一位好老哥,在乌龙头种植上给我帮了大忙,我们的关系比亲兄弟还亲。”

       张岁平种植乌龙头伊始,既不懂技术、也没有管理经验,为了帮助他栽种乌龙头,马甲平在绿创生态种养殖合作社的种植基地里一待就是一整天,从栽种到采摘,他全过程指导参与。

     “把本村的乌龙头产业发展好,是我应尽的义务,帮助更多的父老乡亲种植乌龙头,大家共同发家致富,发展团结是大家的事情。”现在看着一株株乌龙头长势喜人,绿油油的嫩芽钻出枝头,马甲平比张岁平还要高兴。

       事成于和睦,力生于团结。从窑儿村到刘堡镇、再到全县推广,从“野菜乌龙头”到“乌龙头高钙茶”,从蔬菜产业园到“县城菜篮子基地”,现在的刘堡镇已经形成了杜家村磨坊、高家村油坊等小作坊,董家村蜜蜂、梨园村肉鸡、小湾村肉羊、赵湾村肉牛等小养殖,梨园村、刘堡村饲料玉米、米家村香菇等小种植,王家村、高家村、五星村、刘堡村便民超市等小门店,各村农资代售等小买卖,多种模式壮大村集体经济,产业与镇域经济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发展态势。

       民族团结与民生福祉深度融合,基础设施不断完善。2022年,刘堡镇通过实施多村组文化广场、镇政府驻地主干道美化、亮化等民生工程,让各族群众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收获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上下同欲者胜,风雨同舟者兴。”围绕全县“4+2”现代产业体系,按照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的要求,刘堡镇强力推动餐饮服务、畜牧养殖、现代饲草、特色种植4个特色产业做大做强;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动清洁能源和文化旅游2个绿色产业快速发展;创新“N+3+1”增收模式,使全镇村集体经济发展呈现出“多点开花”、多元发展的新局面,努力实现“镇村一体、全面发展”的新局面,增强全镇经济发展后劲。

      “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以发展促团结、以发展聚人心,从镇党委班子到普通干部,从村党支部到广大群众,在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路上,刘堡镇通过党组织示范引领,实现了全员动员、全民参与,充分调动起干部、群众参与创建的积极性,构建起上下同心、齐抓共管的良好机制,实现了推进特色产业与民族团结相互融合、相互促进,有效推动了全镇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展现出了富民产业与民族团结相辅相成的和谐画卷。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人参与 共享成果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刘堡镇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有效将书香建设和省级文明县创建等工作结合起来,锚定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乡镇目标不放松,围绕全县“4+2”现代产业体系布局,紧扣打造“乌龙头之乡”、打造张家川县中部蔬菜产业园区和张家川县现代肉牛产业园区两个定位,突出抓党建,强化政治引领;抓宣传,强化舆论引导;抓制度,强化机制保障;抓重点,强化宗教事务管理;抓长效,巩固疫情防控成果;抓排查,强化矛盾纠纷化解六项举措;通过开展全覆盖争创活动,开展民族团结文化下乡活动,挖掘民族团结先进事迹,开展庄天二级公路集中亮化,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国土绿化活动,壮大培育一批富民产业,让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惠及全民,现在的刘堡镇,正昂首阔步走在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的道路上。

QQ图片20220828104541.png 

 文化广场上的体育活动 。新甘肃·甘肃农民报通讯员 刘继斌 摄  

       乡村道路通畅、房屋整齐划一、村容村貌洁净,村民欢歌笑语不断、小孩嬉戏打闹……由点及面、由表及里,行走在刘堡镇的村头巷尾、田间地头,让人感受到的是团结和谐、繁荣发展的“春风”扑面而来,各族群众就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了一起。

(责编:牧童)


主管:中国文化信息协会中医药文化工作委员会 主办:中医药文化网编委会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0349号,发证机关:北京市广播电视局。
邮箱1970784057@qq.com 本网法律顾问:肖士广 18601291766、张宏亮 13810401717  
本网广告独家代理:北京动感青春影视文化有限公司

京ICP备2023004979号-1